臺灣兒科醫學會 Taiwan Pediatric Association

聲明稿專區

首頁 民眾專區 聲明稿專區

應重視兒童青少年憂鬱症

聲明稿專區 資料來源:臺灣兒科醫學會

臺灣兒科醫學會聲明稿

Statement of Taiwan Pediatric Association

 應重視兒童青少年憂鬱症

制定日期:20221 18 

臺灣兒科醫學會促進兒童福利及健康委員會

 

兒童青少年憂鬱症的原因為何?

其實憂鬱症不止是成人才會出現,根據國內的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台灣的青少年,其中12%會出現任何一種焦慮症;而國中生憂鬱症的比例則在0.7%-4.8%。伴隨憂鬱症的影響,則是近年青少年自殺率通報率上升的問題,所以政府機關及學校應該加強注意青少年的身心狀況,也應該加強民眾對憂鬱症的教育與防治。

事實上,憂鬱症狀除了與大腦血清激素,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等神經物質濃度低下或異常有關,也與大腦的前額葉較活化,造成認知功能低下,或杏仁核活性較高,造成處理負面情緒及訊息有異常,亦或是大腦中的神經連結較弱有關,越來越多的證據都顯示憂鬱症是一個大腦疾病。

與成人不同的是青少時期正值發展,身體又受許多賀爾蒙的劇烈改變,當然也會影響到大腦中樞,造成情緒更易怒、波動更大、且易衝動,甚至連自己都控制不住,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更不知道要怎麼跟父母或老師訴說。於是這些兒童青少年開始出現自傷,或情緒行為問題,如此才能發洩情緒,或者父母、老師、其他人才能注意到,才會有人幫忙他/她們。殊不知這些狀況常常是他們求救的一個訊號!

 

青少年憂鬱症如何治療 ?

既然青少年憂鬱症是一個大腦疾病,且到目前為止,已有多種治療藥物被證實對青少年憂鬱症是有明顯療效,故更應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讓青少年回歸正常生活軌道並健康成長。但因青少年時期,正處於一個自我認同期與同儕認同期,所以同儕間的關係,及與師長或父母間的關係,也會出現較多的衝突,也因為青少年的溝通技巧並不成熟,情緒衝動的控制力也尚未成熟,所以除了藥物治療外,「心理認知治療」是絕對不能忽視的。此外,因青少年期的褪黑激素分泌,也尚未平衡,造成他們的睡眠節律異常、晚睡晚起、進而影響日常生活作息,無法上學,甚至造成更嚴重的情緒行為問題,故光照治療、調整日常生活,及足夠的睡眠時間也是必要的治療方式。

對於兒童青少年來說,父母及主要照顧者其實是唯一可以保護自己的重要支撐者,但是他/她們已不會像嬰幼兒時期跑來對你撒嬌,或像小時候一樣告訴你「我很害怕」、「請保護我」......所以,面對愈來愈高的青少年自殺或自傷通報率,早期介入及早期防治更是目前刻不容緩之事。

 

有鑑於此,本會提出以下呼籲:

1. 防治青少年憂鬱症,需全民參與:

家長、老師、醫療專業人員、社會大眾,以及政府機關相關人員,都要有身心健康管理的正確觀念,才能夠有效幫助受困的青少年,促進他們獲得適切的專業協助以及充分的關懷與支持。此外,增加大眾對於憂鬱症的了解也會有助於提早辨識兒童青少年憂鬱的跡象。憂鬱症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分成三部分:(1)情緒上會出現不快樂、憂鬱、易怒;(2)身體上可能出現全身不適、沒有體力、容易疲倦、沒有胃口或者多吃、失眠等;(3)行為上,可能對喜歡的事情失去興趣、不專心、沒有活力、成績退步、不願意上學、自傷行為、自殺行為等。尤其青少年憂鬱症常常看到的症狀如「發脾氣」、「易怒」,家長、老師們更要小心留意。

2. 自殺防治原則:「一問、二應、三轉介」

透過自殺守門的原則,人人都可以是自殺守門人。一問是『主動關懷、積極傾聽』:自殺行為是從「想法」到「行動」的漸進過程。在自殺行為出現之前,個案會透露某一形式的線索或警訊,可能以口語或行為的方式表現,也可由其所處狀態判斷。因此,當發現有自殺風險時,請認真嚴肅地看待警訊。二應是『適當回應、支持陪伴』:當人們說「對生活厭倦」、「沒有活下去的意義」時,這些說法常常會被聆聽者否決,或甚至告訴他們其他更悲慘的例子。事實上,最重要的一步是要有效地聆聽他們的想法。而三轉介則是『資源轉介、持續關懷』:幫個案找出適當的資源,請個案儘速就醫求助。

3. 負責任的媒體環境:國內外研究已證實

自殺行為具有傳染力,可能透過各種媒體或自媒體傳播。世界衛生組織對於自殺新聞媒體報導已有『六不六要』規範建議。媒體傳遞不恰當的自殺新聞或相關資訊可能造成自殺模仿的負面效應,但另一方面,媒體也可在保護當事人遺族的前提下,提供大眾正確的自殺求助管道或訊息,導正一般民眾對自殺的迷思,使自殺防治網絡能深入每一個需要關懷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