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1月4日,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之前身)的小兒科從內科獨立出來,臺灣正式有了小兒科。
1936年,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成立,這是當時臺灣唯一的醫學院。1938年,臺灣總督府同意把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作為醫學部的實習醫院,「小兒科教室(即小兒科)」也同時成立。由新任的臺大醫院小兒科主任酒井潔領導,從當年3月開始,每年在臺灣各地輪流舉行三次「日本小兒科學會臺灣地方會」,這可以算是「臺灣兒科醫學會」的前身。
1945年終戰以後,臺灣小兒科醫師與「日本小兒科學會」的關係中斷。鑒於臺灣鄰近諸國都有小兒科醫學會,臺灣卻始終沒有一個正式的專業組織,因此在1959年12月,31位小兒科醫師在當時的臺大醫院小兒科主任兼臺大醫學院院長的魏火曜教授號召之下,共同發起成立小兒科醫學會,主要目的就是能夠有個與國際交流的對口單位,並發行雜誌。
點圖可放大
1960年4月3日兒童節前夕成立大會當天,196名會員,出席者93名,本會章程草案修正後通過,《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正式成立,英文名稱決定為《The Pediatric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這是戰後臺灣第一個成立的專科醫學會(第二個專科醫學會是麻醉科,1961年1月成立)。後來由於政治因素,臺灣很多國際活動都受到干擾,因此本醫學會於1999年決定更名為《臺灣兒科醫學會》;英文名為《Taiwan Pediatric Association》。
本醫學會成立後,定下五項目標:「出版學會雜誌及其他刊物」、「舉行定期常會宣讀論文」、「參加國際小兒科有關學術工作」、「促進小兒科醫療保健研究工作」以及「調解小兒科醫療糾紛」。
但隨著客觀環境與時代需求,關懷兒童的社會使命漸漸重要。1987年,專科醫師制度立法上路之後,兒科專科醫師訓練與專科醫師考試認證以及繼續教育的任務,也變成重要工作。1995年起,全民健康保險開始,對全民健康保險署等衛生與福利單位提供兒科專業意見,現在也成為經常性的事務。
台灣兒科醫學會目前有4,773位活動會員,4,569位有專科執照的兒科專科醫師。
點圖可放大
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初期的會務
醫學會最早設立的是「編輯委員會」與「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1960年5月,醫學會成立後一個月,就發行了《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雜誌(Acta Paediatrica Sinica)》季刊。
次年就正式加入國際兒科醫學會(International Pediatric Association, IPA)及亞洲兒科醫學會(Association of Pediatric Societies of the South East Asian Region,APSSEAR;2003年起改名為Asia Pacific Pediatric Association,APPA)為團體會員,以後積極開展參與各項國際醫學會議,進而爭取國際醫學會的主辦權。
醫學會的學術活動
一、學術演講會
- 醫學會大會演講:每年4月與11月舉行。自1960年本醫學會成立之後,除了每年4月的總會及會員大會外,每年11月配合臺灣醫學會年會,舉辦聯合學術演講會,除了1971年因退出聯合國停辦一次之外,至今未曾間斷。內容除了一般論文發表之外,也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舉辦專題討論會。後來因為各種因素,11月的兒科醫學會聯合學術演講會與台灣醫學會年會分開舉辦。
因為有會員反映學術演講會應該輪流到中南部舉辦,2007年10月11日學術節目委員會決議, 每年4月學術演講會在台北辦行、11月學術演講會於台北、高雄、台中輪流舉辦。2007年11月首度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舉辦學術演講會,後來2009年、2013年11月在台中榮民總醫院舉辦,2010年11月在台南成功大學附設醫院、2014年11月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舉辦等等。 - 教育演講:終戰以後,醫學會尚未成立之前,在臺大醫院小兒科領導之下,透過各地開業的小兒科醫師支持,維持每年兩次學術演講會的傳統,從1956年起變成每年四次,由臺大醫院與各省立醫院小兒科輪流主持,舉行地方學術研討會,每年1月及7月在臺北市以外地區舉行,內容主要為教育演講與病例報告,後來改為純粹教育演講。
- 兒科繼續教育:每年3月、6月、9月在各地方舉辦的較小型的演講,並不定期根據需要,隨時舉辦繼續教育演講。
- 聯合病例討論會:早在1956年,臺大醫院小兒科就跟省立臺北醫院(現在的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的小兒科同仁每星期三下午開「聯合臨床討論會」。醫學會成立後,1960年10月起,臺北地區就有「臨床病例討論會」,每月第一星期六下午5時到6時半在臺大醫院小兒科會議室舉行。1976年因榮總與三總加入,增加為每月兩次,在臺北地區分別由各教學醫院輪流舉辦。自1985年起固定於臺大醫院景福館舉行。由於這些活動不僅對基層醫師有繼續教育的功能,對公私立醫院年輕住院醫師的學術訓練及經驗交流,也有很大的啟發作用,因此很受歡迎。此類活動現已擴充至基隆、新竹、蘭陽、花東、中部、臺南、高雄、屏東等八個地區,成效卓著。後來更增加了如小兒腎臟、小兒心臟、新生兒科等各種次專科的討論會。
二、醫學會獎與學術獎
這些獎項,目的都是鼓勵兒科醫師積極從事兒科醫學相關的醫療保健工作之發展及醫學研究,無論基層醫療衛生、基礎醫學研究、臨床兒科學、國內外學術交流等優秀論著,都是本會獎勵範圍。在臺灣所有醫學團體中,本學會設立的學術研究獎數目最多。
- 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獎(1999年起,更名為「臺灣兒科醫學會獎」):頒給對學會有特殊貢獻的人。1975年由味全公司每年捐款設立,2002年味全公司經營權換人,取消贊助,2003年起由台灣惠氏公司支持。2013年起,因為這獎項是學會最重要的獎,改由學會自己支應繼續辦理。
- 兒科醫學貢獻獎:2004年起,表揚對兒科醫學教育奉獻之本會會員。
- 美強生(Mead Johnson)論文獎:1962年設立,鼓勵年輕住院醫師研究。
- 味全兒童成長研究獎:1975年設立。
- 雀巢奶粉公司營養研究計畫獎金:1982年設立,1986年正式有得獎人。
- 魏火曜兒科優秀論文獎:1984年9月底,由魏火曜兒科研究基金會設立,作為本會會員在國內研究的優秀論文獎金。
- Mead Johnson旅行獎:1987年起,由臺灣必治妥施貴寶股份有限公司美強生事業群提供的,獎勵本會會員從事學術研究及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並發表論文。
- 陳烱霖小兒科研究獎學金:1987年3月12日成立,提供研究獎金給提出完整研究計畫的年輕醫師。
- 雪印曙光學術交流獎學金:1988年,美國Aurora Foundation及日商雪印乳業株式會社,以促進國際小兒醫學學術交流為宗旨設立,捐贈飛機票與生活費,另有旅行獎學金(Travel Scholarship)。
- 默沙東(Merck-Sharp & Dome)研究獎:1993年設立。
- Abbott兒科新領域獎及Pharmacia-UpJohn優秀論文獎:1994年起設立。
- 輝瑞(Pfizer)優秀論文獎:1996年起。
- 亞洲小兒科醫師研究獎學金:1998起,經由亞洲兒科醫學會,贊助亞洲國家的醫師來臺灣研究,現已不再提供。
- 年輕研究者獎:2011年開始頒給。
- 臺兒醫誌高度引用優秀論文獎:2012年開始頒給。
三、學會出版的雜誌
1956年七月,第一期的《兒科臨床季刊》出版,編輯群就是以後的《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雜誌》的成員。1960年,醫學會成立後停刊。
《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雜誌》季刊於1960年5月出版第一期,印刷500本。1962年起,雜誌列入美國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的《Index Medicus》。1973年10月起,因為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所有對外關係全被中國取代,這項登錄也被取消。1989年7月,本醫學會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再度加入International Pediatric Association,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重新將本會雜誌收錄於其Index Medicus及Medline-Medlars。
1985年開始,因應論文發表需求之時效性,改為雙月刊。
1997年起,《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雜誌》被收錄至EMBASE資料庫。
1999年,雜誌更名為《臺灣兒科醫學會雜誌》,英文名為《Acta Paediatrica Taiwanica》。
2007年起,本雜誌與《臨床新生兒醫學雜誌(Clinical Neonatology)》合併成為《Pediatrics and Neonatology》,由Elsevier公司發行,中文名稱維持為台灣兒科醫學會雜誌。
2009年7月,本雜誌被Thomson Reuters公司收進其SCIE資料庫。
2011年進入SCI,Impact Factor 分數0.747。
各屆理事長、秘書長與兒科醫學會雜誌主編
屆別 | 年份 | 理事長 | 總幹事(秘書長) | 兒科醫學會雜誌主編 |
---|---|---|---|---|
第1屆 | 1960-1963 | 魏火曜 | 陳烱暉 | 1960 第 1卷第1期 陳烱霖 第 1卷第2期起 魏火曜 |
第2屆 | 1963-1966 | 魏火曜 | 陳烱暉(1963/9出國)、李廷堅 | 魏火曜 |
第3屆 | 1966-1969 | 魏火曜 | 李廷堅(1966/8/27出國)、許瑞雲 | 魏火曜 |
第4屆 | 1969-1972 | 魏火曜 | 許瑞雲 | 1969 第10卷第3期 陳烱霖 |
第5屆 | 1972-1975 | 魏火曜 | 陳烱暉 | 陳烱霖 |
第6屆 | 1975-1978 | 陳烱霖 | 呂鴻基 | 1975 第16卷第2期 李廷堅 |
第7屆 | 1978-1981 | 陳烱霖 | 呂鴻基 | 李廷堅 |
第8屆 | 1981-1984 | 魏火曜 | 陳烱暉 | 李廷堅 |
第9屆 | 1984-1987 | 李慶雲 | 陳森輝 | 1984 第25卷第3期 呂鴻基 |
第10屆 | 1987-1990 | 呂鴻基 | 謝貴雄 | 1987 第28卷第4期 李慶雲 |
第11屆 | 1990-1993 | 呂鴻基 | 謝貴雄 | 李慶雲 |
第12屆 | 1993-1996 | 謝貴雄 | 王作仁 | 1993 第34卷第3期 張美惠 |
第13屆 | 1996-1999 | 王作仁 | 林凱信 | 張美惠 |
第14屆 | 1999-2002 | 葉純甫 | 吳立州 | 1999 第40卷第4期 林清淵 |
第15屆 | 2002-2005 | 黃富源 | 林應然 | 2002 第43卷第3期 吳美環 |
第16屆 | 2005-2008 | 林奏延 | 林應然 | 2005 第46卷第3期 黃璟隆 |
第17屆 | 2008-2011 | 張美惠 | 李秉穎 | 2008 第49卷第2期 倪衍玄 |
第18屆 | 2011-2014 | 吳美環 | 李秉穎 | 2011 第52卷第2期 鐘育志 |
第19屆 | 2014-2017 | 黃璟隆 | 李秉穎 | 2014 第55卷第2期 江伯倫 |
第20屆 | 2017-2020 | 江伯倫 | 傅雲慶 | 2017 第58卷第2期 邱政洵 |
第21屆 | 2020-2023 | 李宏昌 | 彭純芝 | 2020 第61卷第2期 邱政洵 |
台灣兒科醫學會大事紀
1960年 |
|
---|---|
1961年 | 加入國際小兒科醫學會(International Paediatric Association,IPA)及亞洲小兒科醫學會(Association of Pediatric Societies of the South East Asian Region,APSSEAR;2003年起改名為Asia Pacific Pediatric Association,APPA)為團體會員。 |
1962年 |
|
1963年 | 「小兒麻痺預防推行籌備委員會」(召集人:黃金江;秘書:蕭柳青)呼籲政府實施小兒痲痹疫苗接種;1966年終於因聯合國兒童急救基金補助,購入275萬劑口服疫苗,開始接種。 |
1966年 | 魏火曜理事長建議改變理事長及常務理監事連任規定為「連選得連任一次」 |
1968年 | 成立專科醫師資格審查籌備委員會(這是因為「中華醫學會」數度催促變成其下屬單位,虛與委蛇的權宜之計)。 |
1975年 | 呂鴻基教授提議徵求會徽。1976年3月,從18件應徵作品當中,選出第一名廖英藏。廖醫師作品經呂鴻基教授根據幾位理監事意見修改後,成為現在所使用的會徽。 |
1976年 |
點圖可放大 1975年8月,味全公司委託設立獎金。理監事聯席會決議設立兩項獎金,一項是「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獎」,以獎勵會員從事本會宗旨所定工作,這是小兒科醫學會最高榮譽獎;另一項是「味全兒童成長研究獎金」,以獎勵會員從事兒童成長研究工作。 |
1979年 |
|
1980年 |
|
1982年 | 本醫學會雜誌榮獲教育部獎勵自然及應用科學類學術性優良獎狀,以後也經常獲得教育部與國科會的類似獎勵。 |
1983年 |
|
1984年 |
|
1986年 |
|
1987年 |
|
1988年 |
|
1989年 |
|
1990年 | 1. 3月13日理監事會議修正章程,依實際需要成立了14個次專科。 2. 4月1日至4月5日,本醫學會第122屆學術演講會同時舉辦國際小兒科學會(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Pediatrics)第五屆學術研討會,陳烱霖教授是該學會參議員,也是該研討會主辦者。 |
1992年 |
|
1995年 |
|
1996年 |
點圖可放大 點圖可放大 |
1997年 | 「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雜誌」收錄至著名的EMBASE資料庫 |
1998年 |
|
1999年 |
|
2000年 |
|
2001年 |
|
2002年 |
|
2003年 | 建議增設青少年醫學委員會。 |
2004年 | 增設醫療倫理委員會。 |
2005年 |
|
2008年 |
|
2009年 |
|
2010年 |
|
2011年 |
|
2012年 |
|
2013年 |
|
2014年 |
|
2015年 |
|
2016年 |
|
2017年 |
|
2018年 |
|
2019年 |
|
2020年 |
|
2021年 |
|
第一次撰稿:康明哲(2014年11月02日),審訂:李秉穎(2014年11月26日)
後續修訂:臺灣兒科學會秘書處(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