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兒科醫學會 Taiwan Pediatric Association

兒科衛教

首頁 民眾專區 兒科衛教

輪狀病毒與疫苗

疫苗專區 資料來源:台大醫院小兒部 李秉穎醫師
輪狀病毒與疫苗  台大醫學院小兒科副教授 李秉穎  筆者常對學生說

輪狀病毒與疫苗

台大醫學院小兒科副教授 李秉穎

本文曾刊登於康健雜誌 2006;95:158-60.


筆者常對學生說,有兩種疫苗一旦研發成功,將大幅影響兒科醫師的生意,因為它們的發生率極高,其中一種是引起幼兒細支氣管炎的呼吸道細胞融合病毒,另一種是引起幼兒腸胃炎的輪狀病毒。現在,輪狀病毒疫苗即將上市,勢將對兒童的疾病型態帶來重大改變。

好發於冷天氣的腸胃炎

輪狀病毒是一種RNA病毒,它在電子顯微鏡下看起來像輪子的形狀,故而得名。近年台灣以2-3月左右為其發病高峰,大多侵犯5歲以下幼兒。台大、台北榮總、台中榮總與高雄榮總最近所做的調查顯示,5歲以下因腹瀉住院的兒童中,大約一半都是輪狀病毒引起的。其症狀大多是先出現嘔吐一、兩天,然後開始腹痛、腹瀉。拉出來的東西大多是水便或軟便,很少出現明顯的黏液或血絲,而後者是另一類更危險細菌性腸胃炎的特徵。

罹病不一定跟不潔食物有關

幾乎所有兒童在5歲以前,都至少會得到一次輪狀病毒感染,有的甚至得到五、六次感染。大家常認為拉肚子都是吃壞東西引起的,但輪狀病毒的發生率在富有國家與貧窮國家之間並無明顯差別,那是因為輪狀病毒可能可經由類似感冒一樣的飛沫與接觸傳染,所以我們不應隨便怪罪小孩吃東西不衛生而拉肚子。

拉肚子不必禁食

傳統上,許多人認為得到腸胃炎的時候,吃下去的東西不會被消化,可能有礙腸胃炎康復。於是,有人建議一開始半天到一天什麼都不吃;有的建議喝泡成一半濃度的配方奶;有的認為要改喝不含乳糖的「醫瀉奶粉」。事實上,這些建議都沒有實證根據。最近很多研究已經證實,腹瀉時正常飲食,不會使腹瀉惡化。國外研究的一致性建議是:持續期間不超過二星期的急性腹瀉,不需要做飲食方面的特殊調整,只要避免油膩與太甜的食物即可。

首要之務在於預防與治療脫水

急性腸胃炎不吃東西讓腸子休息,聽起來好像有理,卻會讓小孩餓昏頭,更危險的是如果連液體都不給,小孩可能因為脫水而發生生命危險。急性腸胃炎一直是開發中國家兒童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其死因並非腹瀉本身,而是腹瀉導致的脫水。所以首要之務是預防與治療脫水,其次才是維持充足的營養。脫水的治療可以使用口服電解質補充液,這些在藥房或診所都可以買到,一般的運動飲料與米湯也稍有幫助,但並非理想的補充液,至於汽水、水果汁等液體則不宜使用。如果已經發生嚴重脫水或進食困難,就需要使用靜脈注射液補充水份與電解質。一般民眾判斷小孩有無脫水,最方便的方法是觀察小孩的尿量,如果太久沒有小便,就必須馬上就醫診治。

疫苗的研發背景與國情的不同

在醫藥衛生進步的地區,輪狀病毒腸胃炎雖然很少致死,但仍常出現脫水等需要住院醫療的情形,造成社會經濟的負擔,所以亟需發展疫苗。筆者曾經參與一次由美國疾病管制中心主辦的亞洲輪狀病毒監測研討會,會中各國分別上台報告已有的資料。越南等國家說他們兒童腸胃炎的死亡率大約20-30%,此事令我覺得十分驚訝。輪到筆者上台報告時,我說台灣這種疾病的死亡率是零,只聽得其他家代表一片驚嘆聲。可見台灣醫療品質已可傲視亞洲,絕非一般媒體或民眾所指責的「台灣醫療品質日益低落」。

疫苗研發一開始的挫敗

輪狀病毒的RNA基因分成11段,它們的產物中最重要的是位於病毒表面可以引起保護性免疫反應的G 蛋白與P蛋白。目前所知的G蛋白至少10種,P蛋白至少11種,如果標示為G1P[8],則表示該病毒含有G1蛋白與P[8]蛋白。以排列組合的原理來推算,理論上可有11 X 10 = 110種輪狀病毒。1998年8月31日第一種四價口服輪狀病毒減毒疫苗在美國核准上市,但隨後發現這種疫苗可能有腸套疊的副作用。腸套疊是一段腸子被另外一段腸子套住的疾病,被套住的那一段腸子會發生壞死、感染,並可併發敗血症。於是,這種種疫苗很快地退出市場。

已經上市的兩種疫苗

最近,兩種新的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已經完成臨床試驗,它們都不會引起腸套疊,其他發燒、腸胃症狀等副作用則不超過1-2%。兩種疫苗都在2006年9月通過台灣衛生單位的驗證,其中一種疫苗是將G1P[8]型人類輪狀病毒減毒做成單價成苗,在嬰兒2、4個月自費口服二次。另一種五價疫苗則以牛輪狀病毒為材料,含有G1、G2、G3、G4、P[8]等五種型別,可在嬰兒2、4、6個月自費口服三次。在實際的研究結果中,這些疫苗對於嚴重輪狀病毒感染的預防效果可高達80-90%以上。這類疫苗可能會與口服小兒麻痺疫苗出現效力上的干擾,所以目前國內規定口服輪狀病毒疫苗與口服小兒麻痺疫苗之間至少必須間隔兩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