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兒科醫學會 Taiwan Pediatric Association

兒科衛教

首頁 民眾專區 兒科衛教

H1N1疫苗的社會心理現象

疫苗專區 資料來源:台大醫院李秉穎醫師
本文刊登於康健雜誌2010年2月號
作者:台大醫院小兒部李秉穎醫師

爆發H1N1新型流感疫情之初,大家急著要打疫苗;到現在,許多民眾緩打或拒打疫苗。不禁令人感嘆,我們應該用科學事實來面對疫情,還是訴諸想像與感覺?

可預期的不良反應通報

在開始推行疫苗政策之初,我們就預期會出現很多不良反應通報。因為每天都有人生病或死亡,而人類有史以來首度那麼大規模地注射疫苗,一定會碰到時間上的巧合。衛生單位決定要加快應變速度、要馬上澄清疫苗疑慮,並說明時序上的相關不一定就是因果相關。

在台灣接種超過四百萬劑疫苗之後,果然出現許多事件,衛生單位都很快澄清了。結果被批評「急於撇清責任」,應該更慎重,卻也有人批評衛生單位的應變牛步化。這兩種極端的批評互相矛盾,令人哭笑不得。

不良反應大多跟疫苗無關

專業的疫苗專家與社會人士組成的委員會,判定除了少數注射紅腫反應之外,其餘大多與疫苗無關。這些專業判斷澆不熄質疑的火花,有些醫師也出面質疑。這些醫師可能沒看過幾個案例,也沒看過幾篇疫苗相關文獻。憑著感覺,他們就出聲了。這些被民眾視為專家的醫界人士,拋棄以科學探究事實的原則。他們忘了,時間相關不代表因果關係,因果關係的判定需要對照。

台灣每週會發生9件被稱為Guillain-Barré症候群的多發性神經炎、1,532件腦中風、745件心肌梗塞,每100次懷孕會發生13次自然流產,每100件出生通報中會有1件為死胎。在衛生單位的持續監測中,疫苗接種後的事件通報率,並未超過這些對照的背景值。科學原則已經駁斥了疫苗與這些事件的因果關係,但許多人寧願不相信科學,只相信自己的感覺。

這些誇張的質疑,創造出一個無所不能的疫苗形象:它可以引起中風、麻痺、心肌梗塞與不明原因死亡。連毒性最高的癌症化學治療藥物,都不曾這麼「萬能」過。難怪有人感嘆,台灣的科學教育徹底失敗。

集體心因性疾病

媒體報導的推波助瀾,大幅加深了疫苗的負面形象。大家不知道的是,這些報導也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過去大規模疫苗接種的經驗中,曾經發生過幾次集體心因性疾病 (mass psychogenic illness),包括人類乳突病毒疫苗、B型肝炎疫苗、破傷風疫苗等在內。心因性疾病就是過去說的「歇斯底里」,那是在潛意識中,將精神壓力轉化為身體的症狀。電視影集「諾曼地大空降」中,有位士兵突然失明,就是這種疾病。

過去我們雖然大規模在幼兒接種疫苗,但學齡前兒童很少出現心因性疾病,他們大多只有哭鬧反應。較大兒童與成人的思緒大概比較複雜,尤其是女性與社經地位偏低者。疫苗接種者可以在生理完全正常的情形下,出現頭痛、頭暈、肌肉無力、意識喪失、半邊麻痺、類似抽搐動作等症狀。學者分析說,這種情形一旦發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慢慢恢復,而這些案件的發生會因為媒體大幅報導而快速增加,其處理則極為困難,即使專家出面解說,大眾通常無法被說服疫苗沒有問題。

打流感疫苗後出現的「暈針」,大多是精神壓力所致的短暫症狀,休息一下就會恢復。比較難纏的是以肢體麻痺或抖動為表現的心因性疾病,其恢復較慢,也因而不停地被民眾質疑疫苗安全性。疫苗傷害審議委員都清楚這些情形,衛生官員也不停地解說。但許多民眾已經「自行判定」疫苗不安全,所以就像過去學者分析的,即使專家出面解說,也難釋群疑。

過度的質疑

許多醫界人士與民眾的不斷質疑,看似有理,實則無益於防疫。舉凡「公布藥政處檢驗數據」、「公布詳細臨床檢驗報告」、「提高救濟金額上限」、「無因果關係也補助」、「讓民眾可以自由選擇廠牌」、「公布各受害救濟個案審議結果」等等建議,政府都做了,但疫苗接種率還是一直下降。根本的問題不是政府少做了什麼事,而是民眾的心理無法在短時間之內改變。

病毒將持續侵擾人類

有些人認為疫情已經下降,不必打疫苗了。但根據我們對流感病毒的瞭解,它們過一段時間就會突變,所以未來數週、數月、數年,都可能出現其他流行高峰,流感不像SARS會突然消失。曾經打過疫苗或得過感染的人,不再有高比率的重症機會,但對於沒打疫苗且沒得過感染的人,第一次接觸到這種病毒,都有高比例的重症與死亡率。

集體歇斯底里

流感病毒的侵襲是不會消失的,許多人對於疫苗的恐懼則是歇斯底里的反應。台灣已經有過好幾次集體歇斯底里,包括1997年因為口蹄疫不敢吃豬肉、2004年因為禽流感不敢吃雞肉。當年的民眾也聽不下專家的呼籲,即使感染症專家上電視吃豬排、啃烤雞給大家看,豬肉、雞肉依然滯銷。時間是歇斯底里的解藥,所以現在大家已經忘記這些事情。我們希望盡量消除不必要的恐懼,讓疫苗能夠發揮最大的保護效果。